便秘的6个误解,便秘的可怕之处
- 治疗便秘
- 用户投稿
- 2025-04-19 19:17:15
慢性便秘困扰着许多人,多见于中青年女性,每次发作的症状相似: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,如焦虑、抑郁等。 据新加坡肠易激综合征支援组织的一项调查,人们对慢性便秘存在六种误解。
据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,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三类:便秘、腹痛腹胀、腹泻。共有458人接受此次调查,对慢性便秘的六个误解包括:
误解1:纤维摄取量少是便秘关键。这不应该被视为便秘的“祸首”。但是,74%的受调查者都认为纤维摄取的多少,跟便秘有密切关系。纤维可增加粪便的分量和排便频率,但是不表示多摄取纤维,就可解决慢性便秘问题。对于患有较严重的便秘者,太多的纤维反而会导致腹胀,使便秘情况加重。
误解 2:多喝水可促进排便。这也是常见的误区。如果检查证实是脱水导致便秘,那么多摄取水可能有助舒缓病情。反之,多摄取水对严重的慢性便秘的效果不大。
误解3:便秘非病,会自然好转和消失。六成接受调查者持有这种观念。但是,并非所有便秘症状都可以自然消失,慢性便秘可持续至少三个月至数年,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。不久前,另一项调查也显示,45%的便秘患者受慢性便秘困扰超过五年。
误解4:便秘是年长者的疾病。除了年长者外,便秘也困扰着很多20—29岁的年轻女性。受教育较高者,患有慢性便秘的情况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高,比例为34%比25% 。
误解5:结肠越长,越容易造成慢性便秘。每个人的结肠长度差异不大,大约1.5米。但是,52%的受调查者认为,结肠越长越可能造成慢性便秘。便秘是因为粪便在肠道蠕动速度慢,跟结肠的长度没多大关系。
误解6:月经期激素变化导致慢性便秘。激素不会造成慢性便秘,但是会对内脏功能带来影响,这可能使慢性便秘恶化。
肠易激综合征支援组织主席黄光明医生指出,慢性便秘患者首先要改变生活与饮食习惯,之后再考虑使用通便药。
黄光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,如果你面对类似情况,就必须寻求医生的治疗:1.排便经常有困难,有时感觉粪便已排清(实际上却未彻底清除);2.排出的粪便硬且成块状;3.便秘对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;4.这些便秘症状是否伴随其他病情,如突然的体重下降(饮食与生活习惯保持不变),排便规律改变或粪便带血等。
如果任何一个答案为“是”,你都应尽早就医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